巴曙松:国际监管新规与中国的制度选择
见义勇为网
2025-04-05 12:42:55
白皮书称,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五大目标之一,努力建设美丽中国,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。
四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。开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。
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23.7万吨,氨氮排放量为253.6万吨,分别比上年减少3.05%、2.62%。2012年,转移支付范围包括466个县(市、区),转移支付资金达到371亿元。一是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。全国治理历史遗留铬渣230万吨。四大海区中,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,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,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。
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,核设施、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。完成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。
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水、土壤、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,草原退化、水土流失、土地沙化、地质灾害频发、湿地湖泊萎缩、地面沉降、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等问题十分严峻。在城市,群众热切期盼的舌尖上的安全、清洁空气、洁净饮水、良好气候、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和健康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。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就要五个建设一起抓,五个轮子一起转。
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确立,摒弃了传统工业社会一切为了资本增值的观念,树立了一切为了人(包括当代和后代)的全面发展的观念,加之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是简单的守夜人,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,从而使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不但成为发展的必需,而且成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选择。当前要加强顶层设计,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加快形成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。
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,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、退牧还草等成果,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、湿地,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,这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满足程度,日益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倡导绿色消费、集约消费,引导人们理性消费、科学消费,形成节俭办事、减少污染、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特别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,实施乡村清洁工程,推行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,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,建设居住集中化、环境生态化、服务功能化的农村新社区。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,未来一段时期内,各类能源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还要增加,能源、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将更加明显,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、淡水安全面临严重挑战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,有些地方农村人口还未喝上安全饮用水,部分城镇人口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。推动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规划,厘清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各自的责任。
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,引导资源节约利用。在历史长河中,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宇宙的匆匆过客,是资源、环境的临时托管人。
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,获取有度,既要利用又要保护,促进经济发展、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的动态平衡,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。切实保护好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区域,恢复和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,形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、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。
持续开展资源短缺、环境脆弱的国情宣传和深度教育,强化全体国民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,引导人们自觉节约每一滴水、每一度电、每一张纸、每一粒粮,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新风尚,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13亿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、增速快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促进生产方式转型。一是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。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,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,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权重,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。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面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永恒难题,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。
但从总体上看,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低下,对自然的破坏也很有限。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才能维护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,使后代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公平机会,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。
生态产品直接惠及百姓,要大力加强林地、水源、湿地、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,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生态危机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,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,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,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。
生物多样性锐减,濒危动物达258种,濒危植物达354种,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,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抓好重点工作。
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问题。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,保障全国耕地数量、质量和农产品供给,形成既体现我国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新变化,又结合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和特点的农业发展格局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以及发展方式粗放,消耗大、浪费多,能源、资源供给矛盾变得十分突出。加大治理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力度。
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。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、后治理的老路,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。
应该指出,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,并渗透、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而不可或缺,一切发展建设都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底线。我们没有权利为了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,剥夺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权利,更不能让子孙后代承担我们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。
合理引导消费行为,形成文明生活方式。一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。
大力扶持绿色交通,推广天然气、沼气、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,减少机动车尾气、工业排放和建筑扬尘,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,改造地下排污管网,提高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能力,绿化、美化、净化生活环境。按照价、税、费、租联动机制,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,加快开征环境税,完善计征方式。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。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过大,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,水、土壤、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。
一是加快重点技术创新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看似小事,实则是全社会的大问题,每时每刻都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,同时也会间接影响生产方式。
三是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。全国近80%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,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37%,海洋自然岸线不足42%。
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代际公平,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,运用价格手段调节引导居民绿色居住和出行,扩大节能、低碳、环保的绿色产品消费。